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江西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01 19:49:45  浏览:917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西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

江西省卫生厅


江西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

赣卫妇社发[2006]17号


各设区市卫生局,省直有关医疗单位:

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规范产前诊断技术服务,以保证产前诊断技术的安全、有效,根据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江西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江西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



江西省卫生厅
二○○六年八月十八日





江西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保证产前诊断技术的安全、有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产前诊断技术是指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产前诊断技术项目包括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四条 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应当以医疗为目的, 必须符合国家及本省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由经资格认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经省卫生厅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进行。

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非医疗目的的产前诊断技术。

第五条 省卫生厅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规划,对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机构进行审批,对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资格认定,对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进行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二章 设置与审批

第六条 产前诊断技术原则上在设区市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中开展,符合条件的,每个设区市设一所产前诊断技术机构。

第七条 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专业人员,必须符合卫生部《从事产前诊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产前诊断技术业务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省卫生厅颁发的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后,方可从事产前诊断技术工作。

第八条 申请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具备卫生部《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设有妇产科诊疗科目;

(三)具有与所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相适应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具有与所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和设备;

(五)设有医学伦理委员会;

(六)符合省卫生厅规定的其它标准。

第九条 申请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向省卫生厅提交下列文件: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

(二)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申请书;

(三)可行性报告;

(四)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规章制度;

(五)省卫生厅规定提交的其它材料。

第十条 提交的可行性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单位名称、基本情况、申请人的姓名、年龄、专业履历;

(二)已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工作现状,服务项目,服务的人群,年服务的数量等情况;

(三)产科床位编制数和近五年产科出生人数、出生缺陷发生等情况;

(四)保障开展产前诊断的质量控制措施;

(五)拟开展产前诊断应承担的责任,职责。

第十一条 省卫生厅收到申请材料后,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在收到专家论证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经审核批准的,发给《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同意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二条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有效期三年,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省卫生厅提出延续申请。经省卫生厅考核合格后,换发《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申请办理延续手续需要提交的材料及许可程序同首次许可。

第三章 技术与管理

第十三条 实施产前诊断技术应当遵循知情选择的原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孕妇自行提出进行产前诊断的,经治医师可根据其情况提供医学咨询,由孕妇决定是否实施产前诊断技术。

第十四条 开展产前筛查技术(包括开展与产前筛查技术相关的产前咨询、开展胎儿体表及重要脏器的超声筛查、母血生化免疫筛查、进行预防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健康教育)的医疗保健机构要与经许可的产前诊断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工作联系,保证可疑病例的后续诊断。

第十五条 凡提供产前检查和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在为孕妇进行早孕检查或产前检查时,医师应当进行孕期保健和生育健康等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孕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当提供咨询服务,并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孕妇或其家属,建议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一)羊水过多或者过少的;

(二)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的;

(三)孕早期时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的;

(四)有遗传病家族史或者曾经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婴儿的;

(五)曾经有2次以上不明原因的流产、死胎或新生婴儿死亡的;

(六)年龄超过35周岁的;

(七)产前筛查提示出生缺陷风险高。

第十六条 确定进行产前诊断的重点疾病有:21-三体综合征、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唇腭裂、先天性脑积水、严重肢体短缩、腹裂等。

第十七条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发现胎儿异常的情况下,经治医师必须将继续妊娠和终止妊娠可能出现的结果以及进一步处理意见,以书面形式告知孕妇 ,由孕妇夫妻双方自行选择处理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涉及伦理问题的,应当交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

第十八条 对于产前诊断技术及诊断结果,经治医师应本着科学、负责的态度,向孕妇或家属告知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风险性,使其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第十九条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做出产前诊断后,应当向当事人出具《产前诊断报告》,产前诊断报告应当载明疾病的名称、处理意见、复查时间。

第二十条 开展产前诊断的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产前诊断报告》,应当由2名以上经资格认定的执业医师签发,并加盖医疗保健机构印章。

《产前诊断报告》应当一式二份,当事人一份,产前诊断机构存档一份。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产前诊断结果有异议,可以根据《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五章的有关规定,申请技术鉴定。

第二十二条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对经产前诊断发现胎儿异常但选择继续妊娠的孕妇,应进行追踪监测,并应有详细记录。

第二十三条 对经产前诊断并终止妊娠娩出的死胎,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进行尸体病理学解剖及相关的遗传学检查。

第二十四条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不得擅自进行胎儿的性别鉴定。对怀疑胎儿可能为伴性遗传病,医学上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由省卫生厅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

第四章 质量控制

第二十五条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应当按批准的服务项目开展技术服务,严格遵守卫生部颁布的《产前诊断技术规范》。

第二十六条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具备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技术规范,应当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管理和追踪观察制度,并依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建立健全全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的信息系统。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做好产前诊断技术信息资料的登记、汇总、分析,定期上报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幼保健院负责全省产前诊断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并上报省卫生厅。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依法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机构和人员。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非医疗保健机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 医疗保健机构未取得产前诊断执业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擅自从事产前诊断的,按照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第30条进行处罚。

第三十条 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个人,擅自从事产前诊断的或超越许可范围的,按照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第31条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实施办法第24条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42条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施行前已经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在本实施办法颁发后6个月内向省卫生厅提出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电力部


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93年11月12日,电力工业部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的管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成果的水平,促进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交流和推广,促进电力科学技术进步,根据国家科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部制定了《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的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满足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科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技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遵守国家关于科技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本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精简节约的精神进行。
第三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科技成果包括:
1.解决电力生产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等。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取得的、促进电力生产建设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3.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对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推动或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四条 科技成果的鉴定一般应在其计划或任务整体完成后进行。科技成果在关键技术或成果权属问题上存有争议的,应在其争议解决后再行申请鉴定。
第五条 科技成果鉴定可采用以下形式:
1.通信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对科技成果的有关技术资料以书面形式中进行审查、评价、并由组织鉴定单位汇总后作出结论。鉴定合格的,发给鉴定证书(格式见附件1),并将专家的书面审查意见(格式见附件2)附在鉴定证书之后。
2.会议鉴定:对属于本系统或本单位的重大科技成果,必要时可以召开专家鉴定会议;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并指定鉴定技术负责人,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审查、评价并做出结论。鉴定合格的由组织鉴定单位发给鉴定证书。
第六条 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应被应用实施半年(含半年,以下同)以上,并提供如下一套技术文件和资料:
1.项目合同或计划审批(任务委托)文件(自选项目不要求);
2.试验研究报告(可含测试报告)和其它有关技术资料;
3.电力科技成果数据库查新报告;
4.实施单位出具的应用证明;
5.组织鉴定单位认为应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新产品鉴定的有关具体要求参照国家计委的《新产品鉴定验收办法》另行补充规定。
所提供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应符合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第七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一般由下达计划(委托任务)单位、合同委托方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进行,也可由上述部门或单位委托或指定有关单位主持或组织进行。属于委托鉴定的,委托方为组织鉴定单位并由委托方出具《鉴定委托书》(格式见附件3),受委托单位为主持鉴定单位;属于指定鉴定的,被指定单位为组织鉴定单位。
第八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填报《鉴定申请表》(格式见附件4)一式三份(一份存组织鉴定单位,一份交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一份批复给申请单位),并提供一套本管理办法第六条要求的有关技术文件资料。
第九条 应根据《鉴定申请表》和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对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进行预审查。属于计划、合同项目的,由下达计划(或委托任务)单位或合同委托方负责预审查。预审查意见应包括是否同意鉴定、组织鉴定单位、鉴定的形式、参加鉴定的专家名单、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列顺序等。
第十条 预审查合格的项目,应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进行形式审查,即审查申请鉴定项目在鉴定材料、实施时间、申请程序等方面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形式审查合格、并经本单位专业主管领导审核、批准的,即可给出预定的鉴定证书编号,通知鉴定的申请单位,并准备鉴定工作的具体事项。在未取得预定鉴定证书编号之前,不应确定鉴定日期。
第十一条 视同鉴定是对科技成果审查、评价的另一种方式,视同鉴定与通信鉴定或会议鉴定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条 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视同已有鉴定意见:
1.计划或合同的项目,已被实施应用半年以上,经下达计划(委托任务)单位或合同委托方进行正式验收,并出具现场检测报告等证明文件的;
2.已被实施应用一年(含一年,以下同)以上,经生产实践证明技术成熟,已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并由实施单位出具现场检测证明(在本单位实施应用的,应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
3.由省(部委)级(含省、部委级,以下同)以上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检测、评价并出具测试报告和评价结论的;
4.经有关部门正式颁发并实施一年以上的有关规程、规范、标准等;
5.经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实施后取得经济效益,并由实施单位出具证明的;
6.科学理论成果通过省、部委级以上刊物(或全国性学术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公开一年以上,由完成单位组织五名(含五名)以上同行专家提出书面评价意见(格式见附件2)的。
第十三条 符合本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要求、已有视同鉴定意见的科技成果,可根据需要申请办理视同鉴定。办理视同鉴定,应由其第一完成单位负责填写《鉴定申请表》(一式二份,格式见附件4)和《视同鉴定证书》草案(格式见附件5)并提供一套本管理办法第六条要求的有关技术文件资料,报送其主管部门或单位审查,视同鉴定证书草案由部科技司或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各电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同)电力局审核批准。
第十四条 根据精简节约的精神,应视科技成果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何种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的形式的关系可参考“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的对应关系表”(附表件6)。
第十五条 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各电管局、省电力局负责本主管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上述部门和单位一般不作为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
部直属各电力设计院、水电勘测设计院、水电工程局、高校、科研单位、归口管理单位可以组织其自选项目的科技成果的鉴定;由上述单位作为横向委托项目的被委托方而完成的科技成果,其鉴定一般应由项目委托方负责组织,委托方无科技成果鉴定权时,应由委托方有鉴定权的上级单位或部门负责组织,也可在征得有鉴定权的委托方或委托方有鉴定权的上级单位或部门同意后,由被委托方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均不得从被鉴定或办理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中产生。
第十六条 应聘参加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的专家应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中级技术职务(称);
2.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同行学术、技术领域发展状况;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不是被鉴定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员。
组织鉴定单位的管理干部,不作为其自身下达和直接管理的计划项目的鉴定的应聘专家。
鉴定技术负责人不应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中产生。鉴定委员会或应聘参加通信鉴定的专家人数为7~15人,其中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中产生的不超过七分这一。在鉴定委员会对鉴定意见讨论、表决时,参加科技成果研究的人员均应回避。
第十七条 应用技术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技术资料、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2.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3.有关技术文件中的技术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完整;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5.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6.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算、分析的可靠性;
7.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8.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第十八条 软科学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文件得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2.是否达到课题要求的标准和目的;
3.应用情况和实践检验的效果;
4.与国内外同类成果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5.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6.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7.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第十九条 科学理论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
2.对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评价;
3.该成果的论点、论据是否明确,有关数据是否准确;
4.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国内外同学科比较,其成果的创新点、学术意义及学术水平;
5.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6.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7.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应补充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应用范围及对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报告。
第二十条 视同鉴定时,本管理办法第十七条或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内容由科技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提出草案。
第二十一条 由个人或无完成单位的集体完成的科技成果,其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可参照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办理。其中,属于职务成果,由成果所有权单位负责;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持其所在单位出具的非职务成果证明,通过成果受益单位(或直接)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申请办理。
第二十二条 通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负责汇总应聘专家的书面意见,并依据三分之二(含三分之二,以下同)以上应聘专家的一致意见,对提交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见本管理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以下同)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后形成鉴定结论。
会议鉴定时,鉴定委员会要对提交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按少数服从多数(须经鉴定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的原则通过鉴定结论,鉴定结论及投票情况记入鉴定证书(草案),由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认可。
视同鉴定时,由审批视同鉴定部门或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参照本管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要求,及对提交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应鉴定的内容逐项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形成视同鉴定审批意见,审核合格的视同鉴定证书草案由审批视同鉴定单位盖章后生效,即为正式的视同鉴定证书。对申请办理视同鉴定的单位所提交的视同鉴定证书草案不符合本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要求的,应责成其补正。
第二十三条 应聘参加鉴定或视同鉴定工作的专家要对其作出的鉴定意见的正确性承担技术责任,并负有保守技术秘密的责任。参与了鉴定委员会讨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均应对会议讨论情况保守秘密。对鉴定结论持有异议的,应在鉴定结论中注明。对于应聘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专家,组织鉴定单位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发给技术咨询费。鉴定工作所需费用由申请鉴定单位负担。
第二十四条 组织鉴定单位应对鉴定委员会提交的鉴定证书草案进行认真审核,发现有重大缺陷的,应责成原鉴定委员会进行补充鉴定;发现有弄虚作假或在鉴定工作中搞形式主义的,应驳回鉴定证书草案,可另行组织鉴定委员会重新进行鉴定。
审核合格的鉴定证书草案由组织鉴定单位盖章后生效。即为正式的鉴定证书。
第二十五条 技术上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电力生产建设有全局性影响的应用技术和科学理论成果,可申请由部组织鉴定。
部组织的鉴定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代部进行预审查(修造企业新产品鉴定由部电力机械局代部进行预审查),并报部总工或总工以上领导审批。经审批同意的,由部科技司代部组织鉴定工作,通过鉴定的,由科技司代部颁发鉴定证书,鉴定证书盖用“电力工业部技术鉴定专用章”。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科技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本单位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组织)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的鉴定,统一本单位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的编号(编号方式见附件7),未按要求统一编号的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不予承认。
第二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由部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
| 建 议 密 级 | |
------------------------------------------
| 批准密级及编号 | |
------------------------------------------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编号( ) 鉴字 号
成 果 名 称:
成果完成单位:
鉴 定 形 式:
组织鉴定单位:
鉴 定 日 期:
一、成果简要说明及主要技术指标
二、推广应用前景及效益预测
三、鉴定意见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四、主持鉴定单位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五、组织鉴定单位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六、主要技术文件目录及提供单位
七、主 要 研 究 人 员 名 单
----------------------------------------------------------------------------------
|序号|姓 名|年龄|文化程度|所学专业|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鉴 定 委 员 名 单
------------------------------------------------------------------------------
|序号|鉴定会职务|姓 名|工作单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签 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力科技成果专家评审意见表
科技成果名称:
科技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员:
应邀评审专家姓名:
专家评审意见表发出日期:
返出日期:
组织评审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专家评审意见:
----------------------------------------------------------------------------
| |
| |
| |
| |
| |
| |
| 评审人(签字): |
| (如填写不下,可另附页) 年 月 日|
----------------------------------------------------------------------------
----------------------------------------------------------------------------
|评| 姓 名| | 性 别| | 出生年月| |
|审|----------------------------------------------------------------------
|专| 熟悉专业| | 职务(称)| |
|家|----------------------------------------------------------------------
|简| 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编| |
|况| | |
|--------------------------------------------------------------------------
|评审专家所在单位意见: |
| |
| |
| (盖章) |
| 年 月 日 |
----------------------------------------------------------------------------
注:1.科技成果的通信鉴定或有关视同鉴定时,以此表格式征求同行专家的书面意见。
2.此表应附有一套被评审科技成果的有关技术资料(由组织评审单位提供),评审专家和
评审专家所在单位均负有对被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的保密责任。
3.组织评审单位和评审专家所在单位均负有对专家评审意见的保密责任。
4.组织评审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并视专家评审意见情况的酌情对评审专家支付一定的评
审费。
填写说明
1.本表第1页由组织评审单位填写;第2页由评审专家填写,第3页由评审专家所在单位
填写。
2.本表应用钢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3.专家评审意见应视被评审科技成果的情况分别包括如下内容:
(1)应用技术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技术资料、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②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③有关技术文件中的技术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完整;
④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⑤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算、分析的可靠性;
⑦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⑧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2)软科学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②是否达到课题要求的标准和目的;
③应用情况和实践检验的效果;
④与国内外同类成果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⑤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应用前景;
⑥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3)科学理论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
②对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评价;
③该成果的论点、论据是否明确,有关数据是否准确;
④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国内外同学科比较,其成果的创新点、学术意义及学术水平;
⑤采用“科技成果密级评价方法”提出建议密级;
⑥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⑦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应补充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应用范围及对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报告。
鉴定委托书
(存 根)
编号:
鉴定证书编号(预定):
项 目 名 称:

任务来源(计划合同编号):
项 目 起 止 时 间: 年 月— 年 月
申 请 鉴 定 单 位:
受委托主持鉴定单位:
拟 办:
审 核:
签 发:
年 月 日

鉴定委托书
※ ※ ※ ※ ※ ※ ※ ※ ※ ※ ※ ※
编号:
---------------------------- :
项目完成单位-------------------------- 申请对《 》项目进行鉴
定,经审查符合有关规定,同意对该项目进行会议(通信)鉴定。现委托你单位代----------
--------主持鉴定工作,具体事宜请你们直接与有关单位商议。
附:鉴定证书编号(预定):

(委托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鉴 定 申 请 表
预定鉴定证书编号:
------------------------------------------------------------------------
| 鉴定基本 | 鉴定| 鉴定 |鉴 定|通 信|鉴 定| |鉴 定| |
|情况(核准)| 类别| 视同鉴定|形 式|会 议|时 间| |地 点| |
------------------------------------------------------------------------
|项 目 | |
|名 称 | |
------------------------------------------------------------------------
| 鉴定基本 |鉴定 | 鉴定 |鉴 定|通 信|鉴 定 | |鉴 定| |
|情况(核准)|类别 | 视同鉴定|形 式|会 议|时 间 | |地 点| |
------------------------------------------------------------------------
|任何来源、计划(合同)编号| |
------------------------------------------------------------------------
| 工作起止时间| |
------------------------------------------------------------------------
|主| |
|要| |
|完| |
|成| |
|单| |
|位| |
------------------------------------------------------------------------
|推荐组织鉴定单位| |
------------------------------------------------------------------------
|提| |
|供| |
|鉴| |
|定| |
|文| |
|件| |
|资| |
|料| |
|目| |
|录| 申请单位的科技档案部门意见: (盖 章) |
| | 年 月 日 |
------------------------------------------------------------------------
推荐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
------------------------------------------------------------------------------
序号 鉴定会职务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所学专业 现从事专业 职称职务 备注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申请单位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
|预审查单位审批意见: |
| |
| |
| |
| |
| (盖 章) |
| 年 月 日 |
----------------------------------------------------------------------------
|组|形式审查情况: |
|织| |
|鉴|形式审查人(签字): |
|定|----------------------------------------------------------------------
|单| |
|位| |
|审| |
|查| (盖 章) |
|意|专业主管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
|见| |
|--------------------------------------------------------------------------
|备| |
| | |
| | |
|注| |
----------------------------------------------------------------------------
填写说明
1.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填此表并附有关技术资料一套,按申请单位→申请单位的主管单位→预审查单位→组织鉴定单位的程序依次上报。
2.“预定鉴定证书编号”、“鉴定基本情况(核准)”由组织鉴定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填写。
3.第1、2页自“项目名称”以下各栏内容由申请鉴定单位填写。
4.“主管单位意见”应对“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序、“推荐组织鉴定单位”、“推荐鉴定委员会成员名单”等栏内容提出审查意见。
5.“预审查单位审批意见”应对上述第4条说明中所列内容提出审批意见。
6.“组织鉴定单位审查意见”应负责申请鉴定项目的形式审查和确定鉴定类别鉴定形式、鉴定时间、鉴定地点,对通过审查的,给出预定鉴定证书编号。
7.“主管单位”、“预审查单位”、“组织鉴定单位”中若有为同一单位的,只需在较后栏目中填写一次意见,并在前面栏目中注明。
------------------------------------
| 建 议 密 级| |
------------------------------------
| 批准密级及编号| |
------------------------------------
科学技术成果视同鉴定证书
编号( ) 鉴字 号
成 果 名 称:
成果完成单位:

审 批 单 位:
审 批 日 期:

一、成果简要说明及主要技术指标
二、推广应用前景及效益预测
三、视同鉴定证明及技术文件目录
四、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审批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五、主 要 研 究 人 员 名 单
------------------------------------------------------------------------------
序号 姓 名 年龄 文化程度 所学专业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对成果的创造性贡献
------------------------------------------------------------------------------
------------------------------------------------------------------------------
------------------------------------------------------------------------------
各类科技成果与鉴定或视同鉴定形式的对应关系表
--------------------------------------------------------------------------------------------------
成果 | 鉴 定 | 视 同 鉴 定
|----------------------------------------------------------------------------------------
类别 | 通信| 会议| 计划、合| 实施、应用| 省、部级| 已经有关| 获发明 | 公开一年以|
| | | 同项目,| 一年以上,| 以上专业| 部门正式| 专利权 | 上组织五名|
| | | 通过验收| 由实施单 | 检测机构| 颁布实施| 有实施 | 以上专家书|
| | | | 位出具证明| 检测 | | 证明 | 面评价 |
----------------------------------------------------------------------------------------------------
新设计 | | √ | √ | √ | | √ | | |
----------------------------------------------------------------------------------------------------
新技术、| √ | √ | √ | √ | | | | |
新工艺 | | | | | | | | |
----------------------------------------------------------------------------------------------------
新产品 | | √ | √ | | √ | | | |
----------------------------------------------------------------------------------------------------
计算机 | | √ | √ | √ | | | | |
软件 | | | | | | | | |
----------------------------------------------------------------------------------------------------
标准、 | √ | | | | | √ | | |
规范 | | | | | | | | |
----------------------------------------------------------------------------------------------------
软科学 | √ | √ | √ | √ | | √ | | √ |
----------------------------------------------------------------------------------------------------
已有成果| √ | | √ | √ | | | | |
的推广 | | | | | | | | |
应用 | | | | | | | | |
----------------------------------------------------------------------------------------------------
发明专 | | | | √ | | | √ | |
利项目 | | | | | | | | |
------------------------------------------------------------------------------------------------------
信息研究| √ | | | | | | | √ |
------------------------------------------------------------------------------------------------------
论文、 | √ | | | | | | | √ |
研究报告| | | | | | | | |
----------------------------------------------------------------------------------------------------
电力部关于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视同鉴定证书编号方式的规定
(××) (视)鉴字× ×××号
(1) (2) (3) (4)
(1)鉴定年度(两位阿拉伯数字)。
(2)组织鉴定单位简称(汉字)。
(3)鉴定分类(一位阿拉伯数字):
“1”表示新成果;
“2”表示采用新技术成果;
“3”表示推广应用成果;
“4”表示标准化成果;
“5”表示软科学成果;
“6”表示科技管理、科技信息成果;
“7”表示科学理论成果;
(4)本年度内鉴定顺序号(三位阿拉伯数字)。

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应用和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科技成果包括:
1.解决电力生产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取得的、促进电力生产建设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3.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对电力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推动或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第三条 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以下简称登记)随时进行,要求已通过鉴定或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尽快申报登记(科技成果在关键技术或成果权属问题上存有重大争议的,应在其争议解决后再申报登记)。
第四条 科技成果登记的申报程序是:
1.一个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单位做为申报单位,按其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1)基层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该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各电管局、直属省(自治区)电力局、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的科技管理机构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预审,预审合格后上报。
(2)部直属高校、科研单位完成的项目,经本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预审合格后上报。
2.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以鉴定证书或视同鉴定证书所列的为准)作为科技成果的申报单位,由申报单位与其它共同完成单位协商(另附能表明已经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的证明)后,按其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3.部归口管理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直接上报。
4.电力系统外的申报单位申报科技成果登记的程序是:
(1)属于电力系统单位委托任务的,按委托任务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2)非电力系统委托任务的,通过电力系统所属的科技成果直接受益单位,按该受益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5.由个人或无完成单位的集体完成的科技成果,其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可参照本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办理。其中,属于职务成果的,由成果所有权单位负责;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持其所在单位出具的非职务成果证明,通过成果受益单位(或直接)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申请办理。
第五条 科技成果申报登记应提交的技术文件和资料包括:
1.《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格式见附1);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或《科学技术成果视同鉴定证书》;
3.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或视同鉴定时提交的主要技术文件和资料。
上述材料1、2均要求一式两份,材料3一式一份(其中,材料1、2各一份由预审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负责归档管理;材料1、2、3各一份由预审单位上报)。
在报述上述材料1、2 3的同时鼓励将材料1以软盘或远程通讯传输的形式报送。
第六条 对于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由部科技司定期地以《电力工业部科技成果公报》的形式予以分布。
第七条 科技成果登记的申报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如发现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者,经查明属实,在科技成果公报上宣布撤销登记。
第八条 有关已登记科技成果的争议,由科技成果登记的预审单位负责处理或协商解决。
第九条 未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不得申报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励。
第十条 拥有获准登记的科技成果的数量,应作为考核单位或个人对电力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大小的依据之一,对在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 科技成果登记是科技成果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被登记的科技成果是电力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来源。电力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是国内电力行业检索查新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二条 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由部科技司归口管理。登记的日常管理工作委托电力工业部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负责,包括以申报登记的科技成果的受理、形式审查等。
第十三条 凡获得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应用基础理论成果除外)均应申报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登记,并填报《科技成果报告表》,有关登记程序和条件仍按国家科委《关于科技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等有关文件的要求办理。
第十四条 各预审单位可根据本主管系统(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建立本主管系统(单位)的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制度,有关管理办法可参照本管理办法制订并报部科技司备案。
第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由部科技司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
--------------------------------------------------------------------
部登记号| C80A | | 部登记 |C80B| |
| | |受理日期 | | |
--------------------------------------------------------------------
--------------------------------------------------------------------
汇总单位序号|C80C| | 申报单位类别|C80D| |
--------------------------------------------------------------------
----------------------------------------------------------------------
科技成果 C22A
中文名称 限35个汉字
----------------------------------------------------------------------
科技成果 C21A
英文名称
----------------------------------------------------------------------
中图法分类号 C16A 电力成果分类代码 C16B
----------------------------------------------------------------------
主题词 C45A
----------------------------------------------------------------------
自由词 C45B
----------------------------------------------------------------------
研究起始日期 C73A 研究终止日期 C73B
----------------------------------------------------------------------
成果密级 C74A 0—非密 2—内部 保密截 C74B
3—秘密 4—机密 止日期
------------------------------------------------------------------------
任务来源 C83D 1—国家攻关 2—国家其它计划 3—部下达
4—其它省部下达 5—企业委托 6—自选
7—非职务 8—其它
------------------------------------------------------------------------
成果类别 C83A 1—新成果 2—采用新技术 3—推广应用 4—标准
5—软科学 6—科技管理、科技信息 7—理论成果
------------------------------------------------------------------------
成果水平 C84A 1—国际领先 2—国际先进 3—国内领先
4—国内先进 6—其它
------------------------------------------------------------------------
专利情况 C70D 1—已获专利 2—已申报专利 专利 C70B ——
3—未申报专利 项数
------------------------------------------------------------------------
专利号 C70A 国际专利 C70C ———
分类号(IPC)
------------------------------------------------------------------------
完成单位总数 C94A 完成人员总数 C95A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办法》的通知

人事部 卫生部 国家药监局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卫生厅(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各部委、各
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

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促进医药事业的
健康发展,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研究决定,对药品使用单位人员进行
执业药师资格认定工作。现将《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办法》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附件:1.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评审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OO一年七月十三日




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办法

为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做好药品使用单位执业药师资格认定工作,制定本办法。

一、认定范围

在药品使用单位工作,受聘担任药学(中药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申报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

(二)身体健康,能坚持执业药师岗位工作;

(三)1994年3月15日以前受聘担任药学(中药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四)获得省(部)级医药科技成果奖,或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过有代表性的医
药专业论文两篇,或有医药行业专著;

(五)连续直接从事药品使用岗位工作满5年,累计10年以上;

(六)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共同组织的药事法规考核合格。

三、认定组织

由人事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专家组成“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
单位)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药
品使用单位)认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事部。

四、认定程序

(一)符合上述条件的药学(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可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属地
方管理的单位,由所在单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申报;党中央、国务院各
部门所属单位的人员,由所在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军队所属单位的人员,由解放军
总政治部统一申报。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
门对本地区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核。经审核同意后提出推荐名单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附
《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评审表》一式两份(样表附后)、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聘书、本专业有代表性的论文出版专著内容说明、获奖证书、药事法规考核证明等材料的
复印件。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推荐的人员进行资格初审,提出拟认定的人员名单,报领导
小组。

(四)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审核,办理批准手续。

(五)上报材料时间: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于2001年10月
30日前,将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申报材料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认定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切实
加强领导,坚持标准,严格要求,认真做好审核、申报工作。对弄虚作假的单位或个人,
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取消该单位申报权或个人的申报资格。




附件1:

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
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舒惠国(人事部副部长)

副 组 长:朱庆生(卫生部副部长)

郑筱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成 员:范 勇(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

王苏阳(卫生部人事司副司长)

桑国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中
国工程院院士)

徐幼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

张礼和(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大魁(北京协和医院药房主任、主任药师)

宋友华(北京医院主任药师、硕士导师)

李长龄(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

鲁云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药师)

严宝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药师、硕士导师)

李玉珍(北京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

王焕民(北京市中医院中药并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

张静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药师、硕士导师)

徐德生(上海曙光医院药房主任、主任药师)

胡晋红(长海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

高仲阳(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主任药师、教授)

办 公 室主任:郑富仕(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处长)

副 主 任:李 峰(卫生部人事司处长)

廖沈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处长)

办公室联系人:胡文忠、吴健 84214788,84214781,84211552(传真)

刘小波 68792258,64012874

叶国庆 68313344转1862,88363241(传真)





附件2:





执业药师资格(药品使用单位)认定评审表






单 位:▁▁▁▁▁▁▁▁▁▁▁▁▁▁▁



姓 名:▁▁▁▁▁▁▁▁▁▁▁▁▁▁▁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人 事 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卫 生 部 制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基 本 情 况


┌────┬────┬────┬───┬────┬───┬───────┐
│ 姓 名 │ │ 性 别 │ │ 民 族 │ │ │
├────┼────┼────┴┬──┴────┴───┤ 照 │
│政治面目│ │ 身份证号 │ │ │
├────┼────┴─────┼─────┬─────┤ │
│ 参加工 │ │ 身体状况 │ │ 片 │
│ 作时间 │ │ │ │ │
├─┬──┴────┬─────┴┬────┴┬────┼───────┤
│最│毕(肄)业时间│ 学 校 │ 专 业 │ 学 制 │ 学 位 │
│高├───────┼──────┼─────┼────┼───────┤
│学│ │ │ │ │ │
│历│ │ │ │ │ │
├─┴───────┼──────┼─────┴────┼───────┤
│ 现任专业技术 │ │ 现从事何种 │ │
│ 职务及任职时间 │ │ 专业技术工作 │ │
├─────────┼──────┴──────────┴───────┤
│ 专业技术职务 │ │
│任职资格(取得时间│ │
│ 及审批机关) │ │
├─────────┼─────────────────────────┤
│ 现(兼)任行政 │ │
│ 职务及任职时间 │ │
├─────────┼─────────────────────────┤
│何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
│(共青团)任何职务│ │
├─────────┼─────────────────────────┤
│ 何时何地参加何种 │ │
│民主党派、任何职务│ │
├─────────┼─────────────────────────┤
│ 参加何种学术 │ │
│ 团体、任何职务, │ │
│ 有何社会兼职 │ │
├─────────┼─────────────────────────┤
│ 懂何种外语、 │ │
│ 达到何种程度 │ │
└─────────┴─────────────────────────┘





主 要 工 作 经 历


┌────────────┬───────────┬──────┬───┐
│ 起 止 时 间 │ 单 位 │ 从事何种 │职 务│
│ │ │专业技术工作│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 年 月 一 年 月 │ │ │ │
└────────────┴───────────┴──────┴───┘





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登记
(包括重要著作、有代表性的论文、技术报告或科技成果奖)

┌──────┬─────────┬─────────┬────────┐
│ │ 专业技术工作名 │ 工作内容,本人 │ 完成情况及效果 │
│ 起止时间 │ 称(项目、课 │ 起何种作用(主 │ (获何种奖励。 │
│ │ 题、成果等) │ 持、参加、独立) │ 效益或专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基 │ │
│ 层 │ │
│ 单 │ │
│ 位 │ 负责人 │
│ 意 │ 公 章 │
│ 见 │ │
│ │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呈 │ │
│ 报 │ │
│ 单 │ 人 事 (职 改 ) 部 门 │
│ 位 │ │
│ 意 │ 公 章 │
│ 见 │ │
│ │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认 │ │
│ 定 │ │
│ 领 │ │
│ 导 │ │
│ 小 │ 组长签字: 公 章 │
│ 组 │ │
│ 意 │ (代) │
│ 见 │ │
│ │ 年 月 日 │
│ │ │
└──┴────────────────────────────────┘